刷臉支付究竟能走多遠?
在2015年杭州馬在2015年德國漢諾威展的一次演示,這次演示支付寶讓全世界見識了什么叫做“刷臉支付”,這就是刷臉支付的起源。
雖然技術等各方面已經趨于完善,但是基于國內的一些流程和產品完善,刷臉支付產品一直沒有得到上市!直到2018年底2019年初,支付寶官方宣布將在國內全面上市刷臉支付,設備取名“蜻蜓”。并且對支付寶服務商免費開放刷臉支付接口,這意味著你只要是個公司都能申請作為支付寶刷臉支付的服務商,都能代表支付寶去開展市場,拓展業(yè)務,門檻相對較低。同時,騰訊微信支付這邊,隨后也推出了“青蛙”設備的刷臉支付對標支付寶。并且兩大巨頭都推出幾十億的補貼用于推廣市場,從此,一場支付變革加上資本市場的運作,看似將引領中國支付業(yè)從掃碼到刷臉過度的時代,到今天看來,似乎想象過于美好!
支付寶和微信,對服務商以開放刷臉支付接口的態(tài)度,造成了市面上數(shù)以萬計的公司加入到了以“刷臉支付”招商的大軍,他們或是以往傳統(tǒng)支付的代理商,或是互聯(lián)網泛行業(yè)的從業(yè)者,亦或是一個剛起步就是為了做刷臉支付的小白。但基本都是看重刷臉招商的紅利。市場已經被烘托起來了,BTA中的兩家都在做刷臉,可想而知,服務商的吹噓可以上天了。慢慢的,服務商們的中心發(fā)生改變,把重心放在了招代理商上,特別是小白代理上。依托于強大的市場烘托,加上新聞媒體輿論的渲染,很多沒有接觸過支付行業(yè)的小白很容易繳納幾萬十幾萬的代理費,以為站在風口就能飛,殊不知已成為別人口中的韭菜。
其實,刷臉支付的市場是有的,不然兩大巨頭不會耗時耗力去做這個事情,但是為什么到現(xiàn)在始終沒有普及,這里就有很多因素在里面,比如:消費者的支付習慣問題、安全因素、疫情等等影響,刷臉支付究竟能走多遠?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