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00萬已不符合要求!支付機構注冊資本門檻提高

zhangyu 2年前 ( 2024-01-08 ) 297

2023年12月28日,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,請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張青松和司法部立法二局局長李明征、中國人民銀行條法司負責人劉曉洪、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負責人王晟介紹《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》(下稱“《條例》”)有關情況,并答記者問。

張青松表示,支付機構“打鐵還需自身硬”。要適當提高支付機構注冊資本要求,要求其具有符合規定的業務系統、設施和技術,以及治理結構、內控和風險管理能力制度等。

換句話說,按照《條例》規定,非銀行支付機構注冊資本最低限額為1億元,這是底線,具體要求多少金額還得看具體業務情況。

筆者梳理統計,2023年以來,已有7家支付機構完成了增資,且金額都比較大。

1月,貝寶支付獲批增加注冊資本至45.2億元,該公司持有可全國范圍展業的互聯網支付牌照。網易寶有限公司增加注冊資本至2.701億元。

6月,湖南瀟湘支付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從1.3億元增加至2億元,該公司持有可在湖南省展業的預付卡發行與受理牌照。同月,陜西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將注冊資本從1億元增加至10億元。

8月,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人民幣29.3億元變更為人民幣99.63億元。

9月,北京滴滴支付技術有限公司增加注冊資本至4億元。

12月,連通(技術)服務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由人民幣50.6億元增加至57.6億元。

需要注意的是,目前行業內有多家支付機構注冊資本為5000萬元,例如天眼查信息顯示,鴻興達支付注冊資本5000萬元,低于《條例》中規定的1億元要求。

有專家表示,《條例》實施后,預計支付行業很快將迎來新一波更名潮、增資潮。隨著從業機構在注冊資本等方面發生調整,業務規模越大的支付機構,需要的注冊資本金投入就越多,支付機構違規成本、安全性均將大幅度提升。支付行業重資本屬性逐漸顯露,行業格局也將持續洗牌。

筆者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官網信息統計發現,在市場上現存的186家持牌支付公司中,還有92家機構名稱中不包括“支付”。近日有支付機構相關負責人公開表示,將會按照監管要求,做好名稱變更。

另有支付機構從業人員表示,監管要求十分明確,更名是必須操作的一環,其所屬公司當前已在推進更名事宜,怎么改、何時改尚未確認,但名稱中肯定會包括“支付”,也會在《條例》施行前完成。


The End